博士生导师 — 林健健 教授
邮箱: Jianjian_lin@qust.edu.cn 电话:19862229511
政治面貌:中国致公党党员
地址: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 第一实验楼216(纳米能源实验室)
个人简介:
2018.09- 教授,博士生导师,青岛科技大学
2015.09-2018.09 副研究员,南京工业大学
2011.07-2015.09 博士,University of Wollongong, Australia(伍伦贡大学,澳大利亚),导师:窦世学 院士,Jung Ho Kim 教授
2004.09-2011.06 学士&硕士,齐鲁工业大学,导师:刘素文 教授,沈建兴 教授
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:
2016/03-2017/03,访问学者,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(新加坡国立大学),合作导师:刘小钢 院士
2015/04-2015/09,访问学者,复旦大学,合作导师:赵东元 院士
2015/03-2015/04,访问学者,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(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),合作导师:Yusuke Yamauchi 教授
2014/09-2014/12,访问学者,Sungkyunkwan University(成均馆大学,韩国),合作导师:Sang-Woo Kim教授
2014/05-2014/06,访问学者,Monash University(莫纳什大学, 澳大利亚),合作导师:程一兵 院士
2013/03-2013/10,访问学者,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(昆士兰大学,澳大利亚) 合作导师:王连洲 院士
2008/02-2011/06,联合培养,山东大学,晶体材料研究所,合作导师:刘宏 教授(国家杰青)
研究方向简介:
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功能材料在能源存储和转化领域的研究,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电催化制氢及高性能锂/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。
迄今为止,在国际/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,其中IF>10的有30余篇,第一/通讯作者发表40余篇。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。作为负责人,主持国家、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。荣获山东省“泰山学者”青年专家、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等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支持。此外,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和应用的转化,为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。
人才计划:
2019年 山东省“泰山学者”青年专家
2017年 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
主要成就&奖励:
2023 “青岛市巾帼科研之星”
2023 青岛科技大学第十七届“十大杰出青年”
2023 青岛科技大学“三八红旗手”
2023 青岛科技大学“先进女职工”
2016 “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”(全球500名)
2015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“优秀博士毕业生”称号
2015 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(NIMS)Internship Program Fellowship
2011-2014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全额奖学金(Future Fellow Scholarship)
2011 “山东省优秀毕业生”
2011 “山东省优秀毕业论文”
主持科研项目(负责人):
(1)2023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(2023CXGC010303),经费:223 万元。
(2)2023年度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,青岛科技大学方负责人。
(3)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项目(tsqn201909115)(2020-2024),经费:100 万元。
(4)青岛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启动经费,经费:100 万元。
(5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61604070),经费:25 万元。
(6)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(青年项目)(BK20161000),经费:20万元。
(7)江苏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(16KJB430015),经费:5万元。
(8)江苏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项目(DZXX-020),经费:4万元。
(9)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择优资助项目(优秀类),经费:2万元。
(10)山东飞扬化工有限公司,“顺酐加氢制丁二酸的工艺开发”,经费:24 万元。
(11)青岛联拓化工有限公司,“多孔氧化硅材料研发”,经费:10 万元。
(12)恒源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,“以复合型针状焦为负极材料原料的电池研发和基础性能研究”,经费:10 万元。
团队科研项目(团队负责人):
(1)山东省“外专双百专家”项目(2018-2020),经费:20 万元。
(2)2024年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资助2项,24万/人,总共2人:48万元。
(3)2024年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,经费:20万元。
(4)2024年青岛市博士后项目资助项目2项;经费:10万元。
(5)2020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二等奖(2019M662311),经费:8万元。
(6) 2019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一等奖(全国前300名)(2019M650160),经费:12万元。
(7)2019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5批面上资助二等奖(2019M652339),经费:8万元。
(8)2019年度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三等奖(201903041),经费:3万元。
(9)源头创新计划(人才发展专项-2019青年专项)(19-6-2-17-cg),经费:10万元。
(10)2018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(40万/人,全国前300名),总共2人:80万元。
近三年部分代表作:
[1] Y. Qiu, L. Pan, H. Jiang, M. A. Amin, J. Lin*; Nano Research, 2025, 18(1). (唯一通讯,IF=9.5)
[2] H. Wang1, H. Jiang1, Y. Niu, N.A. Siddiqui, A. Khan, L. Pan*, J. Lin*; Nano Research, 2025, 18(3). (通讯,IF=9.5)
[3] H. Wang1, H. Jiang1, C. Gao, Y. Qiu, H. Guo, J. Zhang, M. A. Amin, J. Lin*;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24, 501, 157738. (唯一通讯,IF=13.3)
[4] L. Kong1, L. Pan1, H. Guo, Y. Qiu, W. A. Alshahrani, M. A. Amin, J. Lin*,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, 2024, 664, 178-185. (唯一通讯,IF=9.4)
[5] L. Kong, C. Gao, Z. Liu, L. Pan, P. Yin, J. Lin*;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24, 749, 147725. (唯一通讯,IF=13.3)
[6] D. Li, H. Guo, H. Wang, L. Pan, J. Lin*; ChemSusChem, 2024, 17 (20). (唯一通讯,IF=7.5)
[7] C. Gao1, L. Pan1, H. Wang, H. Guo, S. Melhi, M. A. Amin, J. Lin*; ChemSusChem, 2024, 17 (16). (唯一通讯,IF=7.5)
[8] C. Gao, L. Kong, L. Pan, D. Li, J. Lin*;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, 2023, 652, 1756-1763. (唯一通讯,IF=9.4)
[9] H. Xu1, H. Jiang1, M. Gao, D. Wang, Z. Wu, J. Lin*;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, 2023, e202301565. (唯一通讯,IF=8.1)
[10] H. Xu, C. Gao, Z. Cheng, L. Kong, W. Li, X. Dong, J. Lin*; Nano Research, 2023, 16, 6903–6913.. (唯一通讯,IF=9.5)
[11] L. Sun, H. Xu, Z. Cheng, D. Zheng, Q. Zhou, S. Yang, J. Lin*;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22, 443, 136348. (唯一通讯,IF=13.3)
[12] H. Xu, L. Sun, W. Li, M. Gao, Q. Zhou, P. Li, S. Yang, J. Lin*;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22, 435, 135129. (唯一通讯,IF=13.3)
[13] D. Thiyagarajan, M. Gao, L. Sun, X. Dong, D. Zheng, M. Wahab, G. Willd, J. Lin*;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22, 432, 134303. (唯一通讯,IF=13.3)
[14] L. Sun, M. Gao, Z. Jing, Z. Cheng, D. Zheng*, H. Xu, Q. Zhou, J. Lin*;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 2022, 429, 132187. (通讯,IF=13.3)
[15] Q. Zhou, W. Li, H. Xu, M. Gao, X. Dong, J. Lin*;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, 2022, 10, 9370-9379. (唯一通讯,IF=10.7)
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(第一发明人):
[1] 一种多元异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110038329.7)
[2] 一种硫掺杂的硒化铁纳米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110128562.4)
[3] 一种WS2/FeS纳米球杂化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011279331.5)
[4] 一种铁掺杂的咪唑酸钴空心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11 0038854.9)
[5] 一种FeSe/FeSe2纳米花异质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11 0972851.2)
[6] 一种磷化WS2纳米球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110347746.X)
[7] 二硫化钼纳米片包覆钛基MOF衍生二氧化钛复合材料、制备方法及应用。(专利号:ZL 202110241638.4)
指导青年教师、研究生和本科生:
[1] 培养6名博士后,其中4名外籍(韩国、埃及、印度)顺利出站,2名(中国籍)在站。
[2] 培养研究生20余名:其中多名分别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(全额奖学金)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攻读博士学位。
[3] 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/论文40余名:其中多名分别赴南开大学、厦门大学、福州大学、大连理工大学、山东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。
承担的学院/教学任务:
应用化学中美专业222班 班主任
本科生课程:《专业外语(化学)》、《物理化学实验》、《当代化学前沿》
研究生课程:《学科前沿讲座》、《材料化工进展》